- 刘雅丽;袁如超;俞建勇;刘丽芳;李发学;
为制备弹性优良、手感柔软的复合纤维,采用聚酰胺6(PA6)和自制聚酰胺弹性体(PBTE)作为原料,通过熔融纺丝制备具有自卷曲性能的并列复合纤维。对PA6/PBTE并列复合弹性纤维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分析双组分熔体的流变性能,并阐明不同牵伸倍数对热性能、力学性能、回弹性能和卷曲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PA6/PBTE并列复合纤维的初始模量为9.9 cN/dtex,此数值低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ET/PTT)纤维(40 cN/dtex),且增大牵伸倍数能提高并列复合纤维的卷曲性能、回弹性能和强度。当牵伸倍数为2.0时,复合纤维力学性能、卷曲性能和回弹性能均达到最佳状态,断裂强度达2.4 cN/dtex,卷曲弹性率在90%以上。定伸长为10%时,并列纤维循环30次的弹性回复率在90%以上。PA6/PBTE并列复合纤维为弹性纤维的开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025年02期 v.51;No.276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2K] [下载次数:30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司苏求;孙凌宇;王龙生;黄聃;许福军;刘玮;
在可穿戴技术方面,具有超强柔韧性和功能性的电子器件备受关注,但制造稳定持久的导电纤维仍具挑战性。编织结构因其均匀和稳定的纤维排列方式,赋予材料更高的抗拉强度和耐磨性。采用编织机将镀银尼龙纱制成绳状结构,系统研究编织参数(如纱锭数量和编织角度)对编织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根镀银尼龙纱相比,镀银尼龙编织绳的断裂伸长率提高230%以上。采用6锭、编织角度15.8°的参数编织的镀银尼龙编织绳展现出优异的力学和电学性能(断裂强度最高达184.7 MPa,传感系数超过1.3),以及良好的电热性能,在两端施加1.75 V电压时,温度可达87.8℃,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通过嵌入技术将编织绳嵌入平纹针织物,制成应变传感指套和护腕后,能有效监测手指的弯曲和手腕的连续转动,在人体运动监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5年02期 v.51;No.276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9K] [下载次数:22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肖遥;蒋金华;陈南梁;
多轴向经编技术是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提升、轻量化目标以及高效率制备的有力手段,也是战略新兴领域应用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多轴向经编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性能与织造技术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织造过程对提高织物及复合材料的性能至关重要。概述了碳纤维多轴向经编织物的结构、性能特点及应用,回顾碳纤维多轴向经编织造设备的发展历程,从铺层装置、经编成圈装置等关键机构的工作原理、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及工艺优化等方面详述多轴向经编技术的研究进展。其中,通过分析衬纬纱的铺设轨迹、复合针和梳栉的运动配合规律及绑缚纱张力波动获得铺纬最佳速度函数与最优成圈位移曲线,是保障铺纬、织造张力一致性、降低织造损伤的有效方法,这将为多轴向经编产品及其复合材料设计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2025年02期 v.51;No.276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5K] [下载次数:67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周邦泽;韩绍坤;刘阳;许福军;
电磁超材料是一种通过人工微结构在亚波长尺度内精确调控特定频段下所需的电磁参数的复合材料,可通过这些结构的周期性排列和尺寸调整,操控电磁波的传播方式,具有负介电常数、负磁导率等特征。随着柔性电子的发展,学界研究重心逐渐从刚性材料转向柔性材料,其中纺织品因其柔软、轻便、透气、耐磨等优势,成为柔性电磁超材料的重要载体。综述了纺织基电磁超材料的主要加工工艺,包括机织、针织、刺绣、印刷与胶黏等,并总结了其在纺织天线、电磁吸波器、生物传感器和能量收集装置等领域的典型应用。在实际应用中,该类材料仍面临诸如电磁性能稳定性差、结构设计与加工工艺难以协同优化以及多功能集成难度大等挑战。未来应聚焦于高性能纤维材料、智能织造技术以及多功能一体化设计,以期推动纺织基电磁超材料在军事、航空航天、通信、电子设备中的深度应用。
2025年02期 v.51;No.276 2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2K] [下载次数:50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邓思洁;阳玉球;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因其环保、轻质且高强度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在生产加工碳纤维(CF)时,企业常面临纤维因质量或规格不达标而只能废弃的问题,若能有效地利用这些废弃纤维,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提升环保效益。利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CF尾料,短切成50 mm和70 mm,采用非织造技术将CF与改性后的聚丙烯纤维(PP)均匀混合,制备碳纤维/聚丙烯纤维混合毡(CF/PP)。模压成型后,测试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借助图像识别软件ImageJ统计碳纤维毡和复合材料中CF的排布情况,实现纤维取向度的定性和定量表征,讨论不同长度CF的取向和力学性能的关联性。CF在梳理和铺网过程中,较多纤维沿梳理方向排列。纤维取向的定量结果显示,梳理方向(CD)上,模压过程中PP纤维熔融使得CF在层内伸直度提高,在-45°~45°,50复材-CD的纤维取向分布相比50毡-CD提高10.8%;纤维取向和力学性能变化趋势一致,50复材-CD与70复材-CD的纤维取向分布比值为1.16,拉伸强度比值为1.17,弯曲强度比值为1.06。纤维取向分布是影响其力学性能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本工艺条件下,CF50/PP展现出更为优异的纤维取向分布特性。
2025年02期 v.51;No.276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8K] [下载次数:43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任德晨;李日东;陈思;
羊毛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纺织原材料,在常规纺织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羊毛。为实现废弃羊毛的高价值利用,以废弃羊毛为原材料采用高温碳化技术制备导电生物炭短纤维(BC),并以此生物炭短纤维为基体材料,利用化学氧化聚合法与聚吡咯(PPy)复合制备聚吡咯/生物炭复合导电短纤维(PPy/BC)。探究碳化过程中碳化温度、保温时间等因素对羊毛碳化产物导电性能的影响。分析吡咯化学氧化聚合反应中单体吡咯(Py)、氧化剂FeCl_3·6H_2O、掺杂剂对甲苯磺酸(PTSA)浓度以及聚合反应时间对PPy/BC导电性能的影响。试验证明,通过羊毛碳化得到的生物炭短纤维电导率可达52.2 S/m,经过化学氧化聚合制备的PPy/BC的电导率最高提升至797.5 S/m。所制备的PPy/BC不仅可以为废弃羊毛的高值化利用开辟新途径,而且凭借其卓越的导电特性,在导电复合材料、功能性纺织品、新能源电池、电容器等前沿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5年02期 v.51;No.276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6K] [下载次数:51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戴家傲;刁永发;宋增志;张蕾;
实现织物的快速干燥并保证表面温湿度均匀分布是印染后处理工艺的重要步骤。尽管射流技术常用于强化热湿传递过程,但其用于织物脱水过程的含湿量变化和热湿分布均匀性尚不明确。搭建对冲射流热风干燥试验台,选取4种孔隙结构的织物(棉布、麻布、丝绸、羊毛织物)作为试验样品,分析织物厚度h、初始含湿量X、射流速度v和烘箱温度t_o等因素对织物干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对冲射流的送风方式下,织物的升温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恒温蒸发阶段,具有吸湿特性的织物蒸发温度更高,射流速度和烘箱内温度的增加都会加快水分散失过程。当射流速度从2.1 m/s增至5.0 m/s,温度从50℃升至80℃时,干燥时间分别最多缩短58.3%和25.0%。通过试验数据拟合含湿量变化的经验关系式,得出拟合结果与试验测量值的相对误差小于10%。织物表面的温湿度分布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温度不均匀系数为0.723,相对湿度不均匀系数为0.812,均在工程可接受的范围内。这表明对冲射流送风能够在保证干燥速率的同时,满足织物表面温湿度均匀分布的要求。
2025年02期 v.51;No.276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0K] [下载次数:11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汪名艳;秦佳欣;刘万双;
以香草醛、4-氨基苯酚和环氧氯丙烷为主要原料,合成一种含有动态亚胺结构的生物基环氧单体(VAE);用香草醛改性4,4′-联苯胺,经脱水缩合反应得到具有联苯介晶单元的生物基固化剂(VB)。基于VAE和VB的固化反应合成一种本征导热可回收环氧树脂(CBV)。对树脂的网络结构、导热性能、可回收利用及降解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存在高度有序的微观结构,CBV具有较高的各向同性本征热导率(0.31 W/(m·K))。高浓度的席夫碱和刚性芳香族结构使CBV具有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165.8℃)和拉伸强度(63.5 MPa)。高温下基于亚胺键的交换反应,CBV表现出可再加工性。重塑成型后的树脂拉伸强度保持率约为85%,热性能保持率高达90%。此外,CBV树脂可通过胺类溶剂热溶解法实现完全降解。
2025年02期 v.51;No.276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0K] [下载次数:41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杨晓庆;魏发云;阳知乾;王海楼;张伟;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是一类重要的工程材料。为改善水泥材料的力学性能,采用不同规格聚甲醛(POM)纤维和聚乙烯醇(PVA)纤维对其进行增强增韧。研究不同工程参数下PVA纤维和POM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压性能。涉及的工程参数包括纤维长度、纤维直径、纤维质量分数以及纤维混杂方式等四个方面。结果表明:POM纤维和PVA纤维对水泥有明显的增强增韧效果,可分别将水泥基材料的抗压强度提高28.69%和24.54%;优化出最佳纤维规格及纤维质量分数后,将两种纤维按照不同方式进行混配,制得混杂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发现两类纤维混杂可进一步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抗压强度和比吸收能量;混杂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的抗压强度可较纯水泥增加52.43%,POM纤维和PVA纤维可以起到显著的协同增强作用。
2025年02期 v.51;No.276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0K] [下载次数:23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马明磊;桂强;白洁;王超;穆富江;张斌;陈晴宇;王先锋;
为探究碳纤维对水泥基注浆料性能的影响,以普通水泥基注浆料为基体材料、0.5 mm短切碳纤维(CF)为增强相、聚丙烯酸钠(PAAS)为碳纤维分散剂,制备不同CF比例的水泥基注浆料。对各注浆料试样进行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测试和微观形貌分析。结果表明:适量的CF可以有效增强注浆料的各项力学性能。随CF比例增加,水泥基注浆料的力学性能先增强后降低;当CF体积分数为0.2%时,碳纤维增强水泥基注浆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抗压强度提升31.4%、抗折强度提升7.4%、劈裂抗拉强度提升44.7%;当CF体积分数为0.3%时,碳纤维增强水泥基注浆料的劈裂抗拉强度达到最佳,且提升64.9%。研究为碳纤维增强水泥基注浆料的制备提供了技术支持。
2025年02期 v.51;No.276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下载次数:48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张文强;闫莉雪;朱姝;高宇;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制作的复合薄壁透镜管(CTLT)是一种在卫星通信中常用的空间展开机构,具有收纳比高、质轻、功耗低等优势,常用于太阳帆的卷曲收纳。该结构在完全展开时易因刚度不高而引发屈曲失效。提出一种基于近似模型的CFRP薄壁透镜管承载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方法。利用Python语言实现CTLT几何结构的参数化建模,通过近似模型分析方法建立几何参数和承载性能之间的映射关系。以一阶屈曲特征值最大为优化目标,采用多岛遗传算法对结构的几何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神经网络近似模型的拟合精度最高,预测相对误差为1.096%。相比传统的有限元方法,该方法的设计效率提升了约59.63%,优化后的结构一阶屈曲特征值提高了97.6%。研究结果可为CFRP大型空间展开结构设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2025年02期 v.51;No.276 8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9K] [下载次数:12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王钱钱;张家华;李斯勇;梁拥成;郑兴伟;
为探究具有高温稳定性、高电导率和超高硬度的十二硼化物高熵陶瓷(HEDB)的耐磨性能,通过计算硬度与弹性模量的比值,推断出(Dy_(0.2)Ho_(0.2)Er_(0.2)Tm_(0.2)Lu_(0.2))B_(12)具有卓越的耐磨性,进而采用改进的摩擦磨损模型对HEDB的体积磨损率进行预测,最后通过试验验证预测结果。结果表明:HEDB的体积磨损率预测值为10~(-6) mm~3/(N·m)数量级,与试验数据高度一致,验证了该模型在预测材料耐磨性能方面的有效性和可靠性;HEDB的体积磨损率明显低于单金属主元十二硼化物的体积磨损率(10~(-5) mm~3/(N·m)),而且比常见耐磨材料的体积磨损率低约两个数量级。因此,HEDB是一种前景广阔的耐磨材料。
2025年02期 v.51;No.276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19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王晓婉;焦玉聪;
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存在电导率差、结构稳定性弱及循环稳定性不理想等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发展。将聚苯胺(PANI)与吩噁嗪(PXZ)氯化耐尔蓝(NBC)进行掺杂制备新型正极材料,并通过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CV)测试以及非原位红外表征探究了电池的充放电原理。研究结果表明,PANI与NBC的最佳掺杂比例为1∶5。由于NBC的芳香共轭结构和高分子导电材料PANI的长程π-π共轭体系,复合电极PANI@NBC-1∶5的电子传输速率增加,导电性增强。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PANI@NBC-1∶5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75 mA·h/g。此外,NBC结构中的氧化还原活性位点■和PANI的不饱和■的共同作用实现了Zn~(2+)的可逆存储,这使得PANI@NBC-1∶5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1 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高达84%。
2025年02期 v.51;No.276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0K] [下载次数:21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蒋京浩;徐健祥;朱威;朱利民;
以四水钼酸铵((NH_4)_6Mo_7O_(24)·4H_2O,98%)、聚乙二醇-4000(PEG-4000,99%)为原料制备纳米材料。该纳米材料的d带独特性质,使得钼元素的氧化物具有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可以吸收一定波长的激光转化为热量从而实现肿瘤细胞的热消融使细胞死亡,同时,还可以在肿瘤酸性条件下产生大量高反应活性的羟基自由基(·OH),对肿瘤细胞有较大的损伤作用。为证明纳米材料的成功制备,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粒径分析、Zeta电位等手段对纳米材料进行表征,证明材料的成功制备并揭示材料的元素组成与结构信息。利用激光器和热电温度计对该纳米材料的体外光热性能进行评价,计算出材料的光热转换效率为36.53%。为证明材料胞内抗肿瘤效果进行了体外细胞试验,以评价该纳米材料的抗肿瘤治疗效果,结果表明材料有着较为有效的抗肿瘤效果。
2025年02期 v.51;No.276 107-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7K] [下载次数:38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李英健;周华旭;沈丽;陈前进;
电催化析气反应在电解水析氢、氯碱工业和燃料电池等电化学工程应用中广泛涉及。电极界面的气泡行为会显著影响欧姆内阻和局域的物质传递,因此,针对电极界面的纳米气泡行为研究至关重要。采用单通道纳米管扫描电化学池显微镜(SECCM)技术实现单晶型金微米片表面单个气泡成核行为的定量研究。在SECCM的微液滴电化学反应池中,金电极表面电催化析氢反应产生局部饱和氢气环境。当液滴内溶解的氢气浓度达到临界值时,纳米气泡发生成核现象并进一步生长形成气泡,进而堵塞玻璃管探针,导致循环伏安曲线出现特征峰值电流。研究表明,与单晶金微米片平面位置的气泡成核行为相比,边缘位置表现出更低的成核势垒,临界成核峰值电流约为平面位置峰值电流的89%。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表面纳米结构会导致气泡成核行为异质性的结论,并可能为涉及气体反应的电化学工业能量转换电极界面设计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2025年02期 v.51;No.276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6K] [下载次数:12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严紫月;秦艳;高品;
零价铁(Fe~0)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还原物质,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和污染治理。虽然已有研究报道Fe~0能够强化污泥厌氧消化效能,但其潜在微生物学机制过程尚不明晰。对比考察不同粒径Fe~0(500 nm(nFe~0)、50μm(μFe~0)和2 mm(mFe~0))对污泥厌氧消化反应稳定性和产甲烷(CH_4)效能的过程影响,探究污泥厌氧微生物群落在Fe~0胁迫作用下的变化特征和组成差异,进一步解析Fe~0强化污泥厌氧产CH_4效能的内在微生物学机制。结果表明,Fe~0能加快污泥厌氧消化反应进程,促进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多糖和蛋白质的分泌,挥发性脂肪酸(VFAs)和CH_4生成量分别可提高14.4%~41.2%和16.1%~54.2%,且nFe~0和μFe~0强化效果明显优于mFe~0。此外,Fe~0可显著富集norank_f__Bacteroidetes_vadinHA17和norank_f__norank_o__norank_c__Dojkabacteria等细菌微生物及Methanobacterium和Methanofollis等氢营养型产CH_4古菌微生物,且微生物富集程度随Fe~0粒径的减小而增强。进一步通过功能酶基因解析发现,Fe~0可通过富集参与氢营养型产CH_4过程中的甲酰甲基呋喃脱氢酶(fwd)、F_(420)还原氢化酶(frh)、膜蛋白甲基转移酶(mtr)和甲基辅酶M还原酶(mcr)等基因强化污泥产CH_4效能。
2025年02期 v.51;No.276 12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6K] [下载次数:41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唐海燕;邢诗倩;宋新山;陈小华;
采用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ADMAC)和蒽醌-2-磺酸钠(AQS)分别改性颗粒活性炭(GAC),将其作为填料应用于生物滤池,探究改性活性炭去除水体硝酸盐的能力。构建4个微型生物滤池,即GAC生物滤池、pDADMAC-GAC生物滤池、AQS-GAC生物滤池和混合材料生物滤池,在碳氮比为5,水力停留时间为1、2 d, NO~-_3—N进水质量浓度为5、15、25 mg/L的条件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NO~—_3—N质量浓度为25 mg/L、水力停留时间为1 d条件下运行22 d, 3个装置的硝酸盐去除率依次为GAC生物滤池的1.82、1.69、1.94倍,说明吸附法与生物脱氮法相结合可以提升总体脱氮效果;微生物群落结果显示两种改性活性炭材料未对脱氨微生物菌群产生不利影响,相关脱氮功能微生物丰度有所提高。pDADMAC改性活性炭具有用作硝酸盐阴离子吸附剂的潜力;AQS改性活性炭可促进电子供体与脱氮微生物之间的电子传递,提高硝酸盐还原速率,使吸附剂与微生物耦合脱氮具有可行性。
2025年02期 v.51;No.276 130-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3K] [下载次数:20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檀姝娟;袁雨暄;宋新山;陈小华;
针对农田施加氮肥导致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问题,采取土壤原位修复技术从源头抑制土壤硝酸盐淋溶。通过向农田土壤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生物炭和海绵铁开展土柱淋溶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和海绵铁可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对土壤硝酸盐淋溶的抑制效果,且抑制效果与海绵铁添加量呈正相关。当海绵铁添加量为5%时,对土壤硝酸盐淋溶的抑制效果最高可达99.31%,同时NO~—_3—N可被还原为NH~+_4—N,提高了土壤的氮保持能力。试验后海绵铁表面的主要铁氧化物为Fe_3O_4。添加生物炭可减缓海绵铁的淋失,促进土壤脲酶活性,提高土壤肥力;添加海绵铁可提高土壤的脱氢酶活性,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在试验后未出现明显变化,但各菌门的相对丰度发生了一定变化,如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提高0.21%~10.54%。
2025年02期 v.51;No.276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7K] [下载次数:51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田新月;杨再福;舒文君;杨一然;田应辉;阚思蒙;
探究纳米氧化镍(nano-NiO)对蚯蚓(Eisenia andrei)的毒性效应。通过对蚯蚓进行28 d的土壤暴露试验,评估不同质量分数(80、160、320、640和1 280 mg/kg)nano-NiO对蚯蚓的影响。结果表明,nano-NiO质量分数与蚯蚓生长抑制率(GIR)显著正相关,并呈时间依赖性,而特定生长率(SGR)随时间增加而下降。暴露于nano-NiO的蚯蚓在28 d内蛋白质含量降低0.77%~33.57%,可能与其代谢减缓和生物合成受损有关。在抗氧化防御方面,nano-NiO暴露初期引发蚯蚓的应激反应,表现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短暂升高,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这些酶的活性下降。同时,丙二醛(MDA)质量分数增大(2.21%~121.74%),表明长期暴露于nano-NiO会导致蚯蚓抗氧化系统失衡和氧化损伤累积。此外,nano-NiO显著影响蚯蚓的神经和代谢功能,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下降10.79%~24.33%,可能与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有关。纤维素酶和钠钾泵(Na~+/K~+-ATPase)活性的增加(分别为15.66%~74.96%和12.83%~100.17%)表明nano-NiO可能干扰了蚯蚓的代谢途径和能量平衡。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v2)的增加进一步证实了nano-NiO对蚯蚓的毒性效应,蚯蚓体内镍质量分数与暴露时间成正比。该研究为评估土壤中nano-NiO的生态风险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2025年02期 v.51;No.276 14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3K] [下载次数:27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